关于2022年7月19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进行审查的公示

  • 盐津县人民政府
  • 734298571/2022-02032
  • 2022-07-19 16:16

关于2022719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进行审查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有关规定及信息公开要求,我局拟对以下3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现将拟审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7月19日-2022年7月25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70-3035578、3031015

传 真:0870-3035586

通讯地址:盐津县黄葛槽新区政通路28号

序号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项目名称

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一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临时设施建设-1号拌和站

建设单位

中国铁建大条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一标项目经理部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蓝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该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建设地点位于盐井镇长沟村长伍社。本项目主要为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一标项目主体工程生产所需混凝土,为临时工程。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723m2,场址位于主线 DK296+865 右侧 2.2km 处。该项目拌和站由控制室、骨料给料装置及输送机、搅拌机组、辅助机组等组成,建设内容包括临时生活办公厂区、建筑材料设备存放区。本项目设置生产线 2 条,年均生产混凝土 7 万 m3(根据业主提供数据,本项目服务于渝昆高铁主体工程,1 号拌和站设计五年建设期,总出力 35 万 m3混凝土)。该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18.8万元。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水环境:(1)施工期场地平整,产生极少的混凝土养护等废水,直接蒸发于空气中,施工废水不外排。(2)施工人员为项目区附近村民,施工期不在项目食宿,生活污水主要为清洗废水,收集进入临时沉淀池中处理后回用于项目生产,不外排。)大气环境:(1)施工期间,在项目区物料、渣土及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池并设置车辆冲洗装置,车辆驶离工地前在洗车池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2)优化施工期间运输车辆的出入场路径,基础开挖回填过程中加强洒水降尘,减少粉尘的传播和飞扬。(3)施工场界设置高度 2.5m 以上的围挡或围栏,对于特殊地点无法设置围挡、围栏的,应设置警示牌。(4)紧邻居民侧加高围墙或拉防护网等。(5)对施工场地和汽车行驶的路面洒水抑尘,约每日 4~5 次。(6)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用苫布遮盖严实。车辆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垃圾的运输。(7)建设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拆除工地围墙、安全防护设施和其他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及四周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洁。)噪声:(1)合理分布施工布置,优化施工方案,避免多台高噪声设备同时进行施工,禁止夜间施工;(2)建设管理部门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要求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3)从声源上控制,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生噪声污染的落后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设备;(4)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并合理布置施工作业面和安排施工时间;(5)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增强施工人员的

环保意识,提高防止噪声扰民的自觉性,减少人为噪声污染;(6)对运输车辆造成的噪声影响要加强管理,在所经过的道路禁止鸣笛,以免影响沿途居民的正常生活;(7)场界设置围挡等,隔声降噪。(四)固废:(1)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36t。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清运至周边长沟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统一处置。(2)堆料场地罩棚搭建、活动板房搭建等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废旧边角料、废旧塑料包装等,经收集后循环利用或外售回收站;废包装木料等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置。(五)生态:本项目建设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施工严格控制用地,在红线范围内进行施工,不越界建设。生产厂区临河一侧浇筑混凝土挡墙、钢便桥于两岸设置混凝土底座等,均不占用河道范围,故对长沟河河道生态及水生生物影响较小。

运营期:()水环境:(1)生活废水。环评预测,该项目生活用水总量为 1.8m³/d,576m³/a,废水排放量为 1.44m³/d,460.8m³/a。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办公生活污水一起进入化粪池处理,预处理后用于项目区绿化或周边农作物施肥。(2)洒水降尘。环评预测,道路洒水全厂需洒水降尘的面积约 2000m2,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168-2019),晴天洒水用水按 2L/(m2·次)计,每天洒水一次,则厂区晴天洒水量为 4m³/d,项目洒水降尘用水总量约为 600m³/a(按每年晴天 150 天计算),洒水降尘用水主要来源于沉淀池废水或新鲜水。洒水用水全部蒸发损耗,无废水产生; 原料堆棚全自动高压喷雾系统用水量约 2m³/d,项目洒水降尘用水总量约为 640m³/a。此部分水由高

压喷雾系统喷于原料堆棚内,全部损耗,无废水产生。(3)绿化用水。项目区绿化面积为约 160m2,绿化用水 0.48m3/d,非雨天每天浇洒一次,全年绿化用水量为 72m3,经土地吸收渗滤、植物吸收和蒸发,无废水外排。(4)生产废水。① 搅拌机清洗废水。环评预测,每天冲洗一次,每次冲洗水按 1.25m³/套·d 计算,则本项目 2 套搅拌主机冲洗用水量为 2.5m³/d,800m³/a;废水产生率按用水量的 80%计,则搅拌机清洗废水的产生量约为 2m³/d、640m³/a。此部分废水均排入沉淀池处理后,作为混凝土拌合用水利用,不外排② 环评预测,本项目混凝土运输车辆每天都需冲洗 1 次,每辆车每次用水量为 0.5m³/d,配置罐车 10 辆,则用水量为 5m³/d,1600m³/a,车辆冲洗废水的产生量按用水量的 80%计算,则项目混凝土运输车辆清洗废水的产生量约为 4m³/d、1280m³/a。此部分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作为混凝土拌合用水利用。本项目不设置机修车间,不产生机修废水;项目运输车辆在项目区内设置洗车池,洗车废水经洗车池沉淀后进入五级沉淀池,供生产循环利用,严禁外排。③ 混凝土拌合用水。环评预测,项目拌合总用水量约为 1.75 万 m3/a,日平均用水量约为 55m3/d,混凝土拌合用水主要来源于附近山间溪沟水和初期雨水。另外,项目将所产生的搅拌机清洗废水、混凝土运输车辆清洗废水经过处理后回用到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拌合用水全部随混凝土带走,无废水产生。(5)初期雨水。环评预测,前 30 分钟降雨量,则流量约为 36.53m 3/次,考虑项目区地势走向,本项目在厂区入口区地势高于生产厂区沉淀池位置,故入口处地块于边界设置截排水沟,利用 DN250PVC 管从便桥跨过,进入沉淀池中,生产厂区地块的经截排水沟直接进入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和混凝土生产等。废气:本项目水泥筒仓、粉煤灰筒仓等采用目前混凝土生产行业较为先进的自带除尘器的除尘方式,筒仓顶部自带脉冲式布袋除尘器,粉料充装时产生的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少量粉尘由呼吸孔排出(项目区内无组织排放)。此种除尘方式在各大小型混凝土搅拌站中得到普遍推广,运行可靠,除尘效果良好。通过对生产区采取彩钢瓦全覆盖模式,对生产区设置彩钢瓦罩棚,生产设备全部位于罩棚内,仅留出入口,并于原料堆棚内设置有 1 套全自动高压喷雾系统进行喷雾降尘,厂区洒水降尘、厂界设置绿化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扬尘产生量。)噪声环评预测,项目建成后设备产生的噪声经过设备罩阻隔、基础减震、彩钢瓦罩棚、绿化和距离衰减后对厂界四周的噪声贡献值,昼间和夜间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标准限值(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厂界噪声均能满足标准限值。对混凝土运输车辆采取限速限鸣、禁止超载运输等措施;发电机作为备用,仅在停电状态下短时间使用,加装减震垫。确保厂界噪声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区标准要求。(四)固废:(1)一般固废。① 生产固废主要有罐车运回废混凝土、沉淀池沉渣等;废混凝土经砂石分离后可作为原料进行搅拌系统循环利用;沉淀池沉渣经压滤机压滤后,滤饼进入晾渣池,最终回用于项目生产。废混凝土及沉淀池沉渣产生量,环评类比同类型项目,产生量约为 10t/a,综合利用,严禁外排。② 生活垃圾。项目共有 18 名工作人员,根据《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每人每天产生垃圾按 0.5kg 计,则产生垃圾量为 9kg/d,2.88t/a。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密

封运至周边长沟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统一处置,处置率 100%。③ 化粪池污泥。本项目运营期厂区内办公区设置 1 座卫生间,配套建设 1 座三级化粪池(容积为 13m3);南侧租用房屋生活区依托农户已建的 1 座三级化粪池(容积为 5m3),项目区劳动定员 18 人,通过类比,化粪池污泥产生量约 1.5t/a。化粪池污泥通过委托周边农户定期清掏后,回用于厂区绿化或周边农作物施肥,不外排。(2)危险废物。环评认为,本项目不在项目区内设置机修车间,所需修理机械均依托周边修理厂。皮带运输机等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润滑油,会产生少量润滑油;备用发电机、主机等会产生少量废机油,根据类比同类型生产规模搅拌站,废润滑油、废机油产生量约 30kg/a,经收集后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内,由项目部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五)地下水:环评调查,项目周边 500m 范围内无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等敏感目标。环评认为,本项目厂区内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危废暂存间作为重点防渗区域,沉淀池、洗车池、厂区及厂区道路等作为一般防渗区。经采取源头控制措施后,无废水外排。故本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六)土壤环境。本项目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项目土壤污染途径主要为废水下渗和大气沉降。通过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厂界种植绿化植物等,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土壤,可有效阻断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七)生态环境。环评调查,本项目临时用地范围及周边 200m 范围内常见的野生动物均为伴人居性强,环境适应范围广,当地常见的种类。项目评价区野生动物以小型野生动物居多,也多为区域常见的广布种,无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爬行类分布,常见的动物主要有蚂蚁、麻雀、田鼠等小型动物,根据当地居民介绍,北侧和南侧山林中偶见果子狸等保护动物。根据实地调查:项目周边植被现状为荒草地、林地,项目所在区域由于人为干扰较严重,不属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栖息地;项目内天然植被较少,主要为常见杂草和农作物为主,如白羊草、马铃薯、玉米等,无保护植物。项目用地及周边 200m 范围内没有发现有受国家和云南省重点保护及关注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也无古树名木,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因此,本项目建设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且项目严格在征地红线内生产经营,严禁越界生产;提高员工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本项目的建设运营,不会降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本项目服务期满后,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要求,编制项目区复垦方案,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相关复垦工作。(八)环境风险。采取措施:(1)加强对筒仓、环保设施、设备等的巡查和检修工作,确保各项设施正常稳定运行;避免生产废水等发生泄漏进入长沟河。(2)安排专人负责项目安全环保工作,做好日常巡查记录等。(3)企业严格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01)及其 2013年修改单要求建设项目危废暂存间,做好防渗、防漏的处理,严格落实废机油等危险废物的管理。对废机油的产生、转运进行台账管理。(4)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防止事故发生或减缓其后果;成立环境风险防治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备案。

2

项目名称

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一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临时设施建设-2号拌和站

建设单位

中国铁建大条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一标项目经理部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蓝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盐津县庙坝镇大坝村田坝社,建设性质为新建。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18000m²,设置生产线3条,年均生产混凝土13万m3。主体工程(搅拌楼3座、原料堆棚12座、水泥筒仓24个、粉煤灰筒仓6个、外加剂储罐9个、配料仓3套、砂石分离机1套),辅助工程(地磅房2套、压滤机1套、洗车平台1套、蓄水池3个、办公生活区1700m²),公用工程(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储运工程(厂区道路)、环保工程(油烟净化器、布带除尘器、洒水车、隔油池、洗车池、五级沉淀池、截排水沟、废水收集沟、垃圾收集桶、危废暂存间等)。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59.3万元,占总投资比例6.638%。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水环境:(1)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过程及厂区洒水降尘,不外排;(2)生活污水依托化粪池处理后,回用于绿化或周边林地施肥,不外排;(3)修建1个5m³的临时沉淀池,对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同时做好池体防渗防漏处理。)大气环境:(1)施工期间,在项目区物料、渣土及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池并设置车辆冲洗装置,车辆驶离工地前在洗车池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2)优化施工期间运输车辆的出入场路径,基础开挖回填过程中加强洒水降尘,减少粉尘的传播和飞扬。(3)施工场界设置高度 2.5m 以上的围挡或围栏,对于特殊地点无法设置围挡、围栏的,应设置警示牌。(4)紧邻居民侧加高围墙或拉防护网等。(5)对施工场地和汽车行驶的路面洒水抑尘,约每日 4~5 次。(6)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用苫布遮盖严实。车辆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垃圾的运输。(7)建设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拆除工地围墙、安全防护设施和其他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及四周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洁。)噪声:(1)合理分布施工布置,优化施工方案,避免多台高噪声设备同时进行施工,禁止夜间施工;(2)建设管理部门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要求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3)从声源上控制,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生噪声污染的落后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设备;(4)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并合理布置施工作业面和安排施工时间;(5)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防止噪声扰民的自觉性,减少人为噪声污染;(6)对运输车辆造成的噪声影响要加强管理,在所经过的道路禁止鸣笛,以免影响沿途居民的正常生活;(7)场界设置围挡等,隔声降噪。(四)固废:(1)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36t。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清运至周边长沟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统一处置。(2)堆料场地罩棚搭建、活动板房搭建等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废旧边角料、废旧塑料包装等,经收集后循环利用或外售回收站;废包装木料等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置。(五)生态:因本项目占地面积较周围原有土地利用类型相对较小,无大量开挖工程等,故本项目施工期对项目区内植被和灌木丛等清除,仅在当地物种数量上有所减少,不会造成物种的消失或灭绝;动物具有活动性和趋利避害性,活动场地进行平整时,动物会迁移至项目区外另寻生境,故对动物影响较小。项目距离白水江约 45m、高差约 28m,不占用河道范围,施工期各类污染物均得到合理处置,故对白水江河道生态及水生生物影响较小。

运营期:()水环境:(1)生活废水。环评预测,该项目生活废水排放量为 1.344m³/d,430.08m³/a。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办公生活污水一起进入化粪池处理,预处理后用于项目区绿化或周边农作物施肥。(2)洒水降尘。环评预测,道路洒水全厂需洒水降尘的面积约4000m2,项目洒水降尘用水总量约为 1200m³/a,洒水降尘用水主要来源于沉淀池废水或新鲜水。洒水用水全部蒸发损耗,无废水产生;(3)绿化用水。项目区绿化面积为约 300m2,环评预测,绿化用水 0.9m3/d,全年绿化用水量为135m3,经土地吸收渗滤、植物吸收和蒸发,无废水外排。(4)生产废水。① 搅拌机清洗废水。环评预测,每天冲洗一次,每次冲洗水按 1.25m³/套·d 计算,则本项目 3 套搅拌主机冲洗用水量为 3.75m³/d,1200m³/a;废水产生率按用水量的 80%计,则搅拌机清洗废水的产生量约为 3m³/d、960m³/a。此部分废水均排入沉淀池处理后,作为混凝土拌合用水利用,不外排② 环评预测,本项目混凝土运输车辆每天都需冲洗 1 次,每辆车每次用水量为 0.5m³/d,配置罐车 20 辆,则用水量为 10m³/d,3200m³/a,车辆冲洗废水的产生量按用水量的 80%计算,则项目混凝土运输车辆清洗废水的产生量约为 8m³/d、2560m³/a。此部分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作为混凝土拌合用水利用。本项目不设置机修车间,不产生机修废水;项目运输车辆在项目区内设置洗车池,洗车废水经洗车池沉淀后进入五级沉淀池,供生产循环利用,严禁外排。③ 混凝土拌合用水。环评预测,项目拌合总用水量约为3.25万 m3/a,日平均用水量约为101.6m3/d,混凝土拌合用水主要来源于附近山间溪沟水和初期雨水。另外,项目将所产生的搅拌机清洗废水、混凝土运输车辆清洗废水经过处理后回用到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拌合用水全部随混凝土带走,无废水产生。(5)初期雨水。环评预测,前 30 分钟降雨量,则流量约为 73.1m 3/次,经截排水沟直接进入五级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和混凝土生产等。废气:环评认为,本项目水泥筒仓、粉煤灰筒仓等采用目前混凝土生产行业较为先进的自带除尘器的除尘方式,筒仓顶部自带脉冲式布袋除尘器,粉料充装时产生的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少量粉尘由呼吸孔排出(项目区内无组织排放)。此种除尘方式在各大小型混凝土搅拌站中得到普遍推广,运行可靠,除尘效果良好。通过对生产区采取彩钢瓦全覆盖模式,对生产区设置彩钢瓦罩棚,生产设备全部位于罩棚内,仅留出入口,并于原料堆棚内设置有 1 套全自动高压喷雾系统进行喷雾降尘,厂区洒水降尘、厂界设置绿化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扬尘产生量。)噪声环评预测,项目建成后设备产生的噪声经过设备罩阻隔、基础减震、彩钢瓦罩棚、绿化和距离衰减后对厂界四周的噪声贡献值,昼间和夜间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标准限值(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厂界噪声均能满足标准限值。对混凝土运输车辆采取限速限鸣、禁止超载运输等措施;发电机作为备用,仅在停电状态下短时间使用,加装减震垫。确保厂界噪声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区标准要求。(四)固废:(1)一般固废。① 生产固废主要有罐车运回废混凝土、沉淀池沉渣等;废混凝土经砂石分离后可作为原料进行搅拌系统循环利用;沉淀池沉渣经压滤机压滤后,滤饼进入晾渣池,最终回用于项目生产。废混凝土及沉淀池沉渣产生量,环评类比同类型项目,产生量约为 18.6t/a,进行砂石分离后综合利用,严禁外排。② 生活垃圾。环评预测,项目共产生垃圾量为 20kg/d,6.4t/a。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大坝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处置,处置率 100%。③ 化粪池污泥。环评预测,化粪池污泥产生量约0.43t/a。化粪池污泥通过委托周边农户定期清掏后,回用于厂区绿化或周边农作物施肥,不外排。④ 厨房泔水及隔油池废油。环评预测,项目厨房就餐人员共 12 人,厨房泔水量约为 6kg/d,1.92t/a。隔油池产生的废油约 0.02t/a。项目厨房泔水和废油共计 1.94t/a,统一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大坝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处置。(2)危险废物。环评认为,本项目不在项目区内设置机修车间,所需修理机械均依托周边修理厂。皮带运输机等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润滑油,会产生少量润滑油;备用发电机、主机等会产生少量废机油,根据类比同类型生产规模搅拌站,废润滑油、废机油产生量约 56kg/a,经收集后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内,由项目部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五)地下水:环评调查,项目周边 500m 范围内无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等敏感目标。环评认为,本项目厂区内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危废暂存间作为重点防渗区域,沉淀池、洗车池、厂区及厂区道路等作为一般防渗区。经采取源头控制措施后,无废水外排。故本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六)土壤环境。本项目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项目土壤污染途径主要为废水下渗和大气沉降。通过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厂界种植绿化植物等,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土壤,可有效阻断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七)生态环境。环评调查,本项目临时用地范围及周边 200m 范围内常见的野生动物均为伴人居性强,环境适应范围广,当地常见的种类。项目评价区野生动物以小型野生动物居多,也多为区域常见的广布种,无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爬行类分布,常见的动物主要有蚂蚁、麻雀、田鼠等小型动物,根据当地居民介绍,北侧和南侧山林中偶见果子狸等保护动物。根据实地调查:项目周边植被现状为荒草地、林地,项目所在区域由于人为干扰较严重,不属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栖息地;项目内天然植被较少,主要为常见杂草和农作物为主,如白羊草、马铃薯、玉米等,无保护植物。项目用地及周边 200m 范围内没有发现有受国家和云南省重点保护及关注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也无古树名木,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因此,本项目建设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且项目严格在征地红线内生产经营,严禁越界生产;提高员工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本项目的建设运营,不会降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本项目服务期满后,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要求,编制项目区复垦方案,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相关复垦工作。(七)环境风险。采取措施:(1)加强对筒仓、环保设施、设备等的巡查和检修工作,确保各项设施正常稳定运行;避免生产废水等发生泄漏进入长沟河。(2)安排专人负责项目安全环保工作,做好日常巡查记录等。(3)企业严格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01)及其 2013年修改单要求建设项目危废暂存间,做好防渗、防漏的处理,严格落实废机油等危险废物的管理。对废机油的产生、转运进行台账管理。(4)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防止事故发生或减缓其后果;成立环境风险防治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备案。

3

项目名称

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一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临时设施建设-碎石加工厂

建设单位

中国铁建大条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一标项目经理部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蓝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盐津县盐井镇长沟村柏杨社,建设性质为新建。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9000m²,设置生产线1条,年均生产砂石6万m3。主要包括主体工程(生产系统、原料堆场、粗碎车间、中细碎车间、筛分车间、成品料仓、暗管等),辅助工程(污水处理车间、办公生活区、活动板房)、公用工程(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储运工程(厂区道路)、环保工程(废水治理系统、废气治理系统、地下水防渗工程、固废收集处置设施、噪声防治设施等)和依托工程。项目总投资173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08.1万元,占总投资比例6.24%。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水环境:(1)施工废水直接蒸发,不外排;(2)生活污水。施工期施工人员不在项目食宿,生活污水主要为清洗废水,收集进入临时沉淀池中处理后回用于项目生产,不外排)大气环境:(1)施工期间,在项目区物料、渣土及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池并设置车辆冲洗装置,车辆驶离工地前在洗车池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2)优化施工期间运输车辆的出入场路径,基础开挖回填过程中加强洒水降尘,减少粉尘的传播和飞扬。(3)施工场界设置高度 2.5m 以上的围挡或围栏,对于特殊地点无法设置围挡、围栏的,应设置警示牌。(4)紧邻居民侧加高围墙或拉防护网等。(5)对施工场地和汽车行驶的路面洒水抑尘,约每日 4~5 次。(6)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用苫布遮盖严实。车辆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垃圾的运输。(7)建设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拆除工地围墙、安全防护设施和其他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及四周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洁。)噪声:(1)合理分布施工布置,优化施工方案,避免多台高噪声设备同时进行施工,禁止夜间施工;(2)建设管理部门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要求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3)从声源上控制,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生噪声污染的落后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设备;(4)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并合理布置施工作业面和安排施工时间;(5)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防止噪声扰民的自觉性,减少人为噪声污染;(6)对运输车辆造成的噪声影响要加强管理,在所经过的道路禁止鸣笛,以免影响沿途居民的正常生活;(7)场界设置围挡等,隔声降噪。(四)固废:(1)施工期不产生土石方,所缺土石方采用主体工程隧洞开挖废弃土石方进行回填,仅有少量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施工人员 30 人,因项目施工不提供食宿,生活垃圾产生量按 0.2kg/人·d 计算,施工期60 天,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0.36t。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清运至周边长沟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统一处置,处置率达 100%。(2)堆料场地罩棚搭建、活动板房搭建等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废旧边角料、废旧塑料包装等,经收集后循环利用或外售回收站;废包装木料等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置。(五)生态:环评认为,本项目建设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施工严格控制用地,在红线范围内进行施工,不越界建设。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运营期:()水环境:(1)生活废水。环评预测,该项目生活用水总量为 1.8m³/d,576m³/a,废水排放量为 1.44m³/d,460.8m³/a。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办公生活污水一起进入化粪池处理,预处理后用于项目区绿化或周边农作物施肥。(2)洒水降尘。环评预测,项目洒水降尘用水总量约为 600m³/a(按每年晴天 150 天计算),洒水降尘用水主要来源于沉淀池废水或新鲜水。洒水用水全部蒸发损耗,无废水产生;(3)绿化用水。项目区绿化面积为约 300m2,绿化用水 0.9m3/d,全年绿化用水量为135m3,经土地吸收渗滤、植物吸收和蒸发,无废水外排。(4)生产废水。① 洗砂废水。环评预测,洗砂废水的产生量约为 23.328万m³/a。环评认为,本项目配套建设有污水池和板框压滤机,废水经自然沉淀处理后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②湿式破碎用水。环评预测,项目采用湿式破碎工艺,在物料进入破碎机前进行洒水湿润物料,物料进入破碎机前设置有洒水软管,用水量约为 3m 3 /d,960m³/a。此部分水随物料进入破碎、筛分工序损耗。③ 混凝土拌合用水。环评预测,项目拌合总用水量约为 1.75 万 m3/a,日平均用水量约为 55m3/d,混凝土拌合用水主要来源于附近山间溪沟水和初期雨水。另外,项目将所产生的搅拌机清洗废水、混凝土运输车辆清洗废水经过处理后回用到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拌合用水全部随混凝土带走,无废水产生。(5)初期雨水。环评认为本项目北高南低,故于原料堆场边界设置截排水沟,挡墙处设置排水沟,利用管道接至污水池中,进行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废气:(1)原料堆场扬尘。环评认为,本项目生产原料碎石主要来自于主体工程隧道开挖出的优质碎石,含水率较高,且不含泥土等(主体工程其余土石方均运至主体工程弃渣场进行堆存),碎石运入原料堆场后暂存时间较短,不易产生扬尘,且堆料场厂界设置有 2 台雾炮机进行喷雾降尘,故本项目原料堆场扬尘产生量较小,不进行详细核算。(2)成品料仓扬尘。环评认为,本项目生产区采用彩钢瓦罩棚进行全封闭,且成品均为经水洗后物料,含水率较高,粉尘排放量可降低 90%,则料仓粉尘无组织排放量为 0.122mg/s,0.0011t/a。(3)破碎筛分粉尘。环评预测,项目采用湿式破碎方式,破碎筛分工序无组织粉尘产生量为 1.62t/a,0.63kg/h。因生产厂区进行密闭,约 90%粉尘通过重力沉降于车间内,故厂界无组织粉尘排放量为 0.162t/a,0.063kg/h。(4)道路及地面扬尘。环评预测,通过地面全部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场区配置洒水软管,对道路进行洒水降尘,运输车辆均为封闭运输,在厂区内设置限速标志,减速慢行等措施后,扬尘产生量可减少 80%,无组织粉尘排放量为 0.076t/a。(5)无组织机械废气。环评认为,运输车辆、装载机等机械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烃类物质(CH)、一氧化碳(CO)等,呈间歇性无组织排放,在大气环境中自然稀释扩散,对外环境影响较小。)噪声环评预测,项目建成后设备产生的噪声经过设备罩阻隔、基础减震、彩钢瓦罩棚、绿化和距离衰减后对厂界四周的噪声贡献值,昼间和夜间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标准限值(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项目区 50m 范围内 2 户居民散户处声环境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中 2 类标准限值。(四)固废:(1)一般固废。① 压滤机滤饼。环评认为,污水池沉淀经板框压滤机压滤后,产生滤饼约 108t/a,利用货车运至渝昆高铁主体工程弃渣场进行填埋处置。② 生活垃圾。项目共产生垃圾量为 9kg/d,2.88t/a。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密封运至周边长沟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统一处置,处置率 100%。③ 化粪池污泥。环评通过类比,化粪池污泥产生量约 1.5t/a。化粪池污泥通过委托周边农户定期清掏后,回用于厂区绿化或周边农作物施肥,不外排。(2)危险废物。环评认为,本项目不在项目区内设置机修车间,所需修理机械均依托周边修理厂。皮带运输机等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润滑油,会产生少量润滑油;破碎主机等会产生少量废机油,根据类比同类型生产规模搅拌站,废润滑油、废机油产生量约 30kg/a,经收集后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内,由项目部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五)地下水:环评调查,项目周边 500m 范围内无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等敏感目标。环评认为,本项目厂区内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危废暂存间作为重点防渗区域,厂区及厂区道路、原料堆存区、沉淀池等作为一般防渗区。经采取源头控制措施后,无废水外排。故本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六)土壤。本项目土壤污染途径主要为废水下渗和大气沉降。通过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厂界种植绿化植物等,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土壤,可有效阻断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七)生态环境。环评调查,本项目临时用地范围及周边 200m 范围内常见的野生动物均为伴人居性强,环境适应范围广,当地常见的种类。项目评价区野生动物以小型野生动物居多,也多为区域常见的广布种,无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爬行类分布,常见的动物主要有蚂蚁、麻雀、田鼠等小型动物,根据当地居民介绍,北侧和南侧山林中偶见果子狸等保护动物。根据实地调查:项目周边植被现状为荒草地、林地,项目所在区域由于人为干扰较严重,不属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栖息地;项目内天然植被较少,主要为常见杂草和农作物为主,如白羊草、马铃薯、玉米等,无保护植物。项目用地及周边 200m 范围内没有发现有受国家和云南省重点保护及关注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也无古树名木,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因此,本项目建设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且项目严格在征地红线内生产经营,严禁越界生产;提高员工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本项目的建设运营,不会降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本项目服务期满后,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要求,编制项目区复垦方案,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相关复垦工作。(七)环境风险。采取措施:1)加强对环保设施、设备等的巡查和检修工作,确保各项设施正常稳定运行;避免生产废水等发生泄漏进入长沟河。(2)安排专人负责项目安全环保工作,做好日常巡查记录等。(3)企业应该严格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 2013 年修改单要求建设项目危废暂存间,做好防渗、防漏的处理,严格落实废机油等危险废物的管理。对废机油的产生、转运进行台账管理。(4)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防止事故发生或减缓其后果;成立环境风险防治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