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期: (一)水环境:主要产生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①在施工场地内设置排水沟,将场内雨水引至临时沉淀池。②在施工场地周围修建临时雨水导流沟。③修建1个不小于4m³的时沉淀池,对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同时做好池体防渗防漏处理。④在施工过程中如遇降雨天,不进行土方开挖作业,避免雨水冲刷堆置的弃土形成泥浆水流入附近沟渠。 (二)废气:施工期现场合理规划厂区布局,施工区、材料加工及存放区应与办公区、生活区划分清楚,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②设置封闭围挡,进行全封闭施工,围挡上部设置喷雾装置;③物料堆场及运输车辆采取洒水、覆盖防尘网等抑尘措施;④硬化施工期间运输车辆的出入场路径;⑤项目施工管理应符合城市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和要求。 (三)噪声:①施工期采用低噪声设备施工;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作业方式;③合理布局施工场地;④降低人为噪音;⑤在靠近居民点处建设围栏设施,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固废:①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清运到正沟村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②拆除垃圾、土石方用于回填项目区;③建筑垃圾采取分拣、剔除等分类收集处理措施,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用的部分委托有资质的渣土清运单位及时清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进行处置。 (五)生态:①项目仅在用地范围内进行施工建设,不新增临时用地,其施工材料堆放区进行硬化处理,减少雨天的水土流失;②项目区东侧紧邻黄坪溪,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土石方堆放远离河道,并按照相关法律要求进行河道退让等,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工程等,防止施工废水排入河道。厂区按照要求进行排水设施的建设,靠近河道一侧应该做好防洪等设施;③施工结束后,适当进行绿化(绿化面积约为120㎡)。 运营期: (一)水环境:①设置化粪池、隔油池、沉淀池、污水处理站、应急事故池、三级沉淀池和一个入河排污口(DW001);②采取雨污分流,雨水通过管道排入项目区周边雨水沟;③生物质锅炉清洁下水回用于水膜除尘用水,不外排;④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项目正沟村污水管网,汇入集中化粪池处理,处理后用于农林施肥;⑤生产废水通过沉淀池预处理后经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再经DW001排放口外排黄坪溪;⑥排污口的设置按照入河排污口的批复进行建设。 (二)废气:①生物质锅炉燃烧废气经水膜除尘处理后经1根高30m的排气筒有组织排放,按照要求开展监测,并做好对水膜除尘设施的管理维护;②污水处理设施异味采用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及绿化吸附处理;③蒸煮废气、发酵异味、汽车尾气、发酵异味等无组织排放废气采用绿化吸附; ④减少原料在项目区暂存时间,减少发酵异味;⑤设置油烟净化器处理净化食堂油烟。 (三)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在进出口设置减震带、限速、禁鸣标识,增加绿化,确保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四)固废:①生活垃圾、食堂泔水及废油集中收集定期清运到正沟村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②竹笋原料损耗和不合格产品集中收集后暂存于一般固废暂存间,定期及时由附近村民清运,用于饲养牲畜;③废弃包装集中收集后暂存于一般固废暂存间,能外售的纸箱、纸板等外售给废品收购商,不能外售的定期清运到正沟村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④化粪池污泥定期委托当地村民清掏用于农作物施肥;⑤生物质锅炉灰渣集中收集后暂存于生物质炉渣暂存间,定期委托当地村民清运,用于农作物施肥;⑥烟气除尘设施沉渣定期清掏后委托当地村民清运用于农作物施肥;⑦更换产生的废树脂由厂家更换并清运处置; ⑧废机油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内,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置。 (五)生态:项目建成后,绿化面积为120㎡,吸附运营期产生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