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高度重视脱贫群众的增收工作,以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双提升”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认真落实“五项”增收措施,着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基础。
紧盯责任保增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双组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县委抓谋划、找问题,政府抓落实、抓整改,监督系统抓监督、抓通报”“三个责任”落实体系,统筹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工作。今年以来,全县先后组织召开11次领导小组会、4次县委常委会、4次政府常务会,调度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定点帮扶单位95家(其中中央2家、省级5家、市级6家、县级82家)对89村(社区)进行挂联帮扶。选优配强村组干部,选派86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指挥长),配强驻村工作队员292名,每村配备1名畜牧兽医员,全县除医务、教职人员外的所有公职人员按照“4+2”网格挂包全部农村人口。以摸底排查1万元以下低收入对象为重点,动员全县各级干部2836名,延伸拓展“一对一”结对帮扶1万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三类对象、易迁户等群体。
就业帮扶稳增收:大力推行“外出劳动力+技能培训”、“留守劳动力+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动力+创业”三个加法模式,培育“盐津美食馆”劳务品牌,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90人,盘活扶贫车间解决就业岗位343个,统筹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3949个(人社2742个,林草1207个)。全县共计1005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落实一对一帮扶返乡人员再就业982人。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劳动力6.21万人,已就业5.45人,就业率87%,其中,省外务工3.02万人,预计今年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1827元,增幅15.9%。
发展产业拓增收:以鸡、牛、竹三大产业为重点,统筹推进蔬菜、茶叶、生猪、中药材等多项产业,逐步丰富形成综合性“3+N”产业体系。一是育好“黑凤凰”,建成年孵化600万羽育种场1个、年脱温100万羽脱温场5个、示范场128个,标准化生态鸡舍4070个,辐射带动养鸡农户4056户(其中脱贫户、易迁户和低收入户3680户),户均增收3600元;二是养好“致富牛”,建成肉牛冻精改良服务中心1个、改良站(点)14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32个,肉牛存栏4.45万头(其中母牛3.57万头),全县肉牛养殖户增加到5325户,户均增收18080元;三是种好“摇钱竹”,全县笋用竹实有面积102万亩,建示范样板林28个11.5万亩,5000亩以上连片竹基地12个,竹产业覆盖群众4.2927万户(其中脱贫户、易迁户和低收入户20241户),竹产业主产区群众户均增收12000元以上。四是统筹推进“N”产业。全县2022年新建茶园面积2000亩,茶园总面积9.3亩,同比增长2.2%,生猪存栏27.27万头、出栏20.66万头,猪肉产量1.76万吨。
多措并举帮增收:以稳固农业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为路径,持续提升产业联农带农富农能力。采取土地、劳动力、资产资源等入股的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三金”增加农户收益,即: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流转、资产出租等方式实现“租金”创收;通过资产入股、扶贫股份、集体分红等方式,实现“股金”收益;通过产业发展,开辟固定就业岗位或季节性生产性岗位,带动群众务工,实现“薪金”创收。目前,全县有龙头企业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78个,“双绑”联结企业42个、合作社135个、农户70350户(其中脱贫户22214户,三类对象2383户)。农户通过订单、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获得收益3625万元;合作社销售额4563万元,社员分红86万元;龙头企业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人数10260人,流转土地面积10350亩,与合作社共建基地76个,带动合作社盈利530万元,户均增收75元。
政策衔接固增收:持续提升“三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好农危改、农村抗震安居房、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雨露计划、生源地贷款、助学金、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防贫保险、小额信贷、产业贷、富民贷等政策衔接,发挥好公益性岗调节功能。强化感恩教育,持续推进扶志扶智。倡导文明新风,坚决杜绝高额彩礼等出现负债现象,减少群众不必要支出,人均转移性收入增加110元左右。
通过以上措施,盐津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12668.11元增加到2022年的14466.47元,增幅达14.06%。目前,全县干部思发展、谋发展的信心足,凝心聚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决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