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盐津豆沙关风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座高数百米的断崖峡谷,形如两扇巨大的石门,是一处神奇的景观,周围峡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沿着石门关门方向行走几十米,踩在脚底的石道就是横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五尺道了,一深一浅间,时间在这里被定格,漫步在崇山峻岭中,恍惚间,商贾马帮在古道间奔波,军队出关入关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响。
五尺道是迄今为止保留较为完整的古道,是云南连接中原的最古老的官道,也称为僰道和石门道,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也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秦孝文王元年(前250),蜀郡太守李冰招募劳力开山采石,修筑巴蜀通滇道路(僰道)。由于岩石坚硬,工程艰巨,仅修通从成都到宜宾的道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常頞续修,并把道路扩宽为五尺,沿朱提江上溯,经过今天盐津、大关、昭阳、威宁、宣威至曲靖,全长一共2000余里,史称五尺道。
盐津范围内现残存的五尺道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一共有243个。
五尺道的修建,意义和影响极为久远。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典文化、僰人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除了促进文化的交流,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研究古代商贸通道和南方丝绸之路有较大的价值。
两千多年过去,五尺道经历了风雨和时代的变迁,透过五尺道,我们不难体会到多年前开凿石道的艰辛,如今它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着人们上下求索,看着清晰可见的马蹄印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民开凿和行走在悬崖峭壁间不易的画面。
滇公网安备 53062302000001号